《西游记》第一会表法的无上真谛
西游记中第一回写道:孙悟空秉天地灵气自一仙石卵而生,然后一日突发道心,感慨生命无常,一心想要去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于是乘筏趁风,飘洋过海,先过南赡部洲,后入西牛贺洲遇到一个樵夫在边唱歌边砍柴。孙悟空上前和樵夫有了这样一番非常殊胜和奥妙的对话。
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zhuó用刀、斧等砍劈]两束柴薪,挑向市廛[chán古代集市]之间,货几文钱,籴[dí买米]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日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 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 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zhuó用刀、斧等砍劈]柴,你自去,自去。” 先看孙悟空问樵夫的话,此中乃是一段佛法了不起的道理所在,孙悟空问樵夫他和须菩提祖师这样近,为什么却不出家修行,跟须菩提祖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法。樵夫却回答说要孝养老母,因为樵夫没有兄弟姐妹来照顾老母,而丝毫不敢离开。孙悟空称赞樵夫是个极大的孝子,让樵夫跟他一起去拜访菩提祖师,樵夫却说孙悟空不甚通变,我的老母亲还需要奉养,我既然已经给你说这样清楚了,你怎么还是如此遵循守旧,而不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呢? 佛给我们指出的第一条道路就是孝道。而佛教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让自己知恩报恩的心灵得到升华。《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法精神内涵的最好体现,也是自己最不可思议的功德所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在佛的所有说法中,只有《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样两个会是十方三世一切世界诸佛,大菩萨一起所共同参加的法会,从他们的出场人物就可以明显知道,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还有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话语,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为什么坚牢地神要说他们的誓愿尚有毕竟而不能完全呢? 这是一段反话,并不是说这些大菩萨他们的誓愿不如地藏王菩萨,这个意思是说,这些大菩萨誓愿虽然深重,但是如果没有地藏王菩萨的孝道作为扩充的根本,他们的誓愿终究是不圆满的,也是不完全的。由此可见孝道是一切诸佛菩萨圣人完成佛道和誓愿的根本所在。 佛给我们指出的第一条道路就是孝道。而佛教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让自己知恩抱恩的心灵得到升华。而并无其他捷径可寻。樵夫他其实也是在婉转暗示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成佛修道并不一定非要出家,而是要看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照顾,自己却撒手不管只顾自己修道修仙,那是悖逆父母,你的佛性是不能够显现出来的。 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惟有大孝,惟有大真,方可胜天地万物。方可夺天地造化,尤其父母就是自己最好的修行道场。父母也就是自己最好的佛菩萨。 樵夫其实是圣人示现,来给孙悟空修道成佛来进行指路的。通过孙悟空的口来告诉我们,修道最重要的是从孝道开始。这是和佛经的道理是异曲同工.你看樵夫出言不俗,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好一个灵台方寸山,好一个斜月三星洞!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个“心”字,像不像三星围绕一个月呢?灵台方寸山即为自己的心性,方寸之地就是说自己的一念,一念在前即为天堂,一念在后即为地狱. 这是告诉我们修道的历程就是修心的过程,这个灵山就是自己的明心见性,也就是儒家讲的明明德,道家讲的元神归位。三者同时是一体的,因为众生的根性喜欢分别,所以佛菩萨只好慈悲并且随顺我们。 当孙悟空来到三星洞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偈赞: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这是在告诉我们,须菩提尊者是古佛再来,是佛的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从而协助佛祖教化众生的。大觉金仙是道教中很尊贵的一种称呼,和佛教中的佛,天人师道理是一样的。 当须菩提尊者问悟空出身何方何地的时候,书中这样写道: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好一个一生无性,道出了佛法修习的另一个关键处。你看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不正是佛法中的忍辱波罗蜜。百丈禅师曾经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从出世法来说,它是一个了生死、出轮回的重要修持法门。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要度过生死苦海,悟空正是从东胜神洲到南赡部洲,然后到西牛贺洲遇到须菩提祖师的,大家看,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两重大海就是生和死的苦海,此中暗示我们一定要求生净土。 如果没有佛力加持,在烦恼苦海的重重包围下,我们如何能够凭自身力量而随意自在呢!这个就是自己狂妄和浅薄的认识了。我们没有船连一个海都过不去,何况这是了脱生死之事。如果没有佛菩萨给我们指路,给我们引路,那我们是自不量力的。西游记其实就是悟空来给我们用神话故事来带领我们怎样成就自己。 悟空所代表的石猴是说我们心猿意马的表法,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就像猿猴一样。四处乱跳,四处攀缘,一会想到这里,一会又想到那里,每天随着自己内心的情绪而这山望着那山高,又想要这个,又想要哪个,费尽心机想出种种计策去争夺,岸上被牵名利船,船上人被名利牵。悟空出发的时候,书中这样写道,“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这个就是悟空给我们表示的被名利之风吹的不由自主的意思。 我们的心不仅喜欢逞强好胜,出风头,而且一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乱发脾气,总是觉得自己本领很大。却看不起别人,后来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中就是如此,有时候有了一点小小的优势,就情不自禁的骄傲起来。惟恐别人不认识自己,如果别人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无礼要求,自己就摞挑子或者不干了,不能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不能够禁受种种的考验。总是觉得自己有很大功德,也有很多本事,做不得一些低微卑贱的譬如养马的工作。觉得别人在轻视自己,或者说是轻慢自己。却从来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忍辱波罗蜜是耐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能忍耐,绝不急躁。大事业要有大的耐心,小事业要有小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何况脱离六道轮回成仙做佛呢? 《金刚经》上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因为我们的成见太深,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物的时候,难免起怨恨心,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用这个忍辱来纠正自己的心性,无我相,则世间无伤我之人,无人相,则世间无害我之物。这也是悟空说这一番话的意义所在。 我们知道,《金刚经》说法的当机者就是须菩提尊者,他解空第一,悟空第一句话颇有曲折,须菩提尊者问悟空姓'什么,但悟空为什么要说出一个“性”字的解释,而这个“性”却以“忍辱”为前提呢?此中的玄机大家自然可以揣度。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最难消除,各种各样的业障都会出现。又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种种功德全都毁坏。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这样说,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门,也是检查能否渡过生死苦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块最大的试金石。 此后须菩提尊者说,不是这个性,我是问你父母原来姓什么,圣人毕竟是圣人,悟空毕竟是悟空,此中的玄机真是极为奥妙和不可思议的。须菩提尊者不问悟空姓什么,单单问他父母的姓名,悟空答得更妙,我没有父母。这就是佛家常常讲的人本来面目,父母没有生我以前的面目是什么,是让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因缘合成,人的本性就是来自于天地而回归于天地。 须菩提尊者问悟空,你如果没有父母,想必你一定是树上生的,这个里面须菩提尊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说我们凡人心思游荡,人一会儿到这个地方跑跑,一会儿又到那个地方拜拜,每天拖着个躯壳东奔西跑,四处问道,只却不知道从修心开始,真是缘木求鱼,也就是说人喜欢爬到树上去寻找本来不可能找到的东西,这个就是须菩提尊者问悟空你说是不是生在树上的原因和暗喻目的所在。 悟空怎不明自己的心性,他回答说,我并不是在树上生的,那个树并不可能让我修成道,我是在石头里生出来的,我只知道那块仙石破了,我变生出来了。我们众生的心性被悟空一口道出本质,那个石头就是暗暗比喻,我们凡夫的习气特别坚硬,也特别顽固,刚强固执,桀骜不驯难以调化,对佛法非常怀疑和轻慢,总觉得自己的智慧是无所不知,也无所不晓,并且狂妄自大,非得自己看清楚,要不难以接受,却不相信先人的教导。 因为自己心中被贪嗔痴慢疑溶成的一块大石头紧紧地占据,自己的成见始终不肯放下。自己的心性因此接受不了正确的真理和意见,就造成了种种的偏执,种种的愚痴,种种的习气,难以割舍,难以放下.另外这块仙石还有一个赋予的内涵,就是说一个人修道一定要有坚定不疑犹如磐石的决心和毅力,只有不怕困难和危险的精神,才能够达到解脱的彼岸,最后悟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保护唐三藏取回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就是这样坚定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以须菩提尊者听了暗自欢喜,悟空已经明白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天地之间有的,也不曾多,也不曾少,本来就是属自己的.现在要做的是怎样将这种佛性通过磨练而还原出来,回归到如婴儿一般的纯真佛性,而无丝毫瑕疵,所以才有了后来悟空给我们表演的种种境界.让我们进入到跌宕起伏的佛法之中.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