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介神庙位于平遥县城关镇上西关大街,始建年代无考,清代重修,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平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座于高台基上,前后两进院,正殿面宽三间带檐、双坡瓦顶,厢房东西各三间,单坡瓦顶,耳殿东西各一。明成化《山西通志》载介子推祠,(一在平遥县西门外,元皇庆二年<1313年>建)不知是否此庙,待考。 平定介子祠位于平定县娘子关绵山,清光绪《山西通志》引旧通志记述:“又平定娘子关绵山亦有祠,图经所谓介山氏之庙也。”该县承天镇有妒女祠。“旧经介山氏之庙,有神如鳖,昼伏夜游,神出水涌。唐高宗幸
河东,出祠下,惧致风电,欲别开道以避之,狄仁杰谏曰:‘一人行幸,风伯清尘,雨洒道,何妒女之避哉!’遂止。其后驻之顷,风停雨息。大历间建。”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述,“俗传妒女,介子推妹。”太谷龙泉乡有妒女祠,为“唐玄宗开元间因幸太原,过而建焉。”此外介休牛泓岩。孝义亦建有妒女祠。 沁源洁惠侯祠位于沁源县郭道镇伏贵村。明成化《山西通志》记述该祠为“元至正四年建,国(明)朝洪武间修。”今该村有介子推墓。墓高约5米,周20米,坐西北,面南东,创建时间不详,有碑记,碑文为“皇帝万岁。晋国贤洁惠侯王公介子推讳光之墓。乾隆二十五年吉日立。” 冀城介之推庙位于冀城县西北十五里的覆釜山,一名小绵山,山下建有介子推庙。清代《山西通志》记述:“相传晋文公思之推,立庙祀之”。宋元祐元年重修,明成化十八年又重修。 万荣介子推祠位于万荣县之南孤山,一名介山。晋《太康地记》记述“晋文公臣介子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子。”郦道元《水经注》论述,此山“高可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贤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逃隐于是山。”另据《读史方舆纪要》:万荣之介山,或又讹称为绵山。《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既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后人不察,遂于其庙祀风伯雨师,因其周围多柏,故曰柏林庙,其实介子推祠也。” 夏县介子推祠位于夏县裴介镇裴介庄。《夏县志·坛庙》:“介子推祠在裴介镇,邑多介姓,皆其后裔,故立庙祀之。” 霍
州介庙明嘉清《霍州志·卷二·宫室志》载“介子推庙,在安乐村东岗上,有碑记。” 太原介庙创建年代不详,《后汉书·周举传》载“举既到州,乃作吊书置子推之庙。”周举任职并州刺史在公元158年—166年间,说明东汉时庙已无。《水经注·汾水》载“汾水西经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无字剥落,无可寻也。”足见该庙建筑年代之久远。 原平石鼓神祠位于原平市子干乡停旨头石鼓山脚下,石鼓山因状如牙齿,又名天牙山,隋代以前文人演绎为天涯山,又因山崖开放似含苞待放的莲花,又取名为莲花山,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成名胜,亦为纪念介之推而建。 介休洁惠侯庙位于介休市龙凤镇龙凤村。创建年代无考。绵山介公岭介公祠上祠在介公岭下方约百米处岩窟,始建不详,1995年以后山崖岩窟重建,形制宏伟,为木结构琉璃瓦顶歇山式大厦。下祠为抱腹岩介公祠,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创建石刻记述:“堂凡三楹,中祀介公;”后毁,1995年以后修葺一新。) 榆社介子推庙位于榆社县东35里处。 灵石介庙灵石范围内历代所建介庙目前所知就有多座,据明万历《灵石县志》载灵石洁惠侯庙,“神林一,张嵩村一,鱼儿川一,南门一楼,水峪村一,交口村一,姚家山村一。”此外,南墕,西庄,庆余等村也修建过介庙。其中神林介庙,始建于春秋,之后历代多有修葺。有记载的修葺为宋元丰元年(工元1078年)刺命重修,宋神宗封介之推为“洁惠侯”,并颁布大诏令《汾州介之推庙可洁惠侯制》,从此,介庙亦称“洁惠侯祠”,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二月,宋徽宗赐神林介庙(洁惠侯祠)庙额“昭德”。该祠今为介林风景旅游区的一部分,已修葺一新。 此外,山西定襄也有过介庙,曲沃县苦残庙也是纪念介之推的。除山西外,陕西雒川县东四十里也曾有过规模宏大的介子推庙。据说台湾现有介子推庙也多达七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