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

发布时间:2019-11-12 10:34:13作者: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这也就是说,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一心所造作,如《华严经·十地品》中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又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云:“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是故此三界一切万法乃虚伪之物,不外乎一心之所造作。因此若离一心,便无三界一切万法。所以说三界虚伪,唯是—心。

三界虚伪.唯是一心是后期大乘佛学的主流,与初期大乘的强调一切皆空思想不同。唯是—心有唯心和唯识两种说法,即三界唯心,或万法唯识,对唯识唯心,经中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因而三界唯心即万法唯识。这里的心和识具有统摄……切法的意义,而有真心、妄识的区别。以真常觉性为本,讨论惑障的熏染而建立唯心论,是真常唯心论。以生灭虚妄分别心为本,讨论熏种感果而建立的,为虚妄唯识沦。前者的思想在《大乘起信论》中有充分体现,后者在唯识学中有充分的阐述。

唯心(识)的思想,最初是从瑜伽者定慧的修持经验而来的。最早是源于大乘初期的念佛法门,即内心系念佛而得三昧,即念相好庄严的佛,一般是先取佛像相,忆念不忘,如在目前,修行而成就三昧的,佛身明显的现前,还能与修行者问答。定心深入的,能见十方一切佛现在前,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样。见佛,问答,都是定心所现的,所以得出唯心所作的结论。如《般舟三昧经》卷上说:“欲处,色处,无想(色)处,是三处意所为耳。(随)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如来),心是我身。”《解深密经》卷三也说:“诸毗钵舍那(观)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解深密经》所说唯识所现,也是在说明三摩地的境界,然后说到一般人心所行影像,也是唯识的。这与般舟三昧经所说,从知道佛是自心作,再说三界唯心,是相同的。说一切是唯识所现,一般人不容易信解,所以世亲造《唯识二十论》,陈那作《观所缘(缘)论》,破斥外境实有的世俗所见。外境实有不能成立,反证唯识所现的可信,这是一种理论上的阐述。

佛教以离恶行善、转迷启悟为宗旨,以心识为主导,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世间万事万物,器界的山河大地;报体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以及心心所法等,依于各种因素、关系,才能存在,才能现起。在这种种因缘中,有特别重要的,不能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心。

一切法的存在,是经过我们的心识作用才如此的:如人眼根识起了变化,或眼根与一般人不同,他就不会见到常人所见的颜色。或一般见为红而他以为是灰色的。或大家见到色素很调和,而他见到是歪曲的,不圆正的。如这样,大家就会说他是色盲。还有些人,心理起了变化,别人所觉得好的,快乐的,他却觉得是讨厌的,苦痛的。或者,他人没有见到听到,他却见到听到了!在人类的共同认识中,他又是病态了。所以大家所认识到的,以为千真万确,其实都成立于共同的认识之上,在人类,不能不尊重共同的一般认识(世俗谛)。一切法依识而安立。若心识起了变化,认识到的外境,也就不同。如火,对于常人,会灼伤皮肉的。可是有些巫术师,走在红红的火坑上,并不觉痛,也不会灼伤,这便是心识变化,而影响于根(身体)境(外界)的关系所致。所以佛法说:我们觉得如此如彼,都与心识有不可离的关系。可以说:心识为因,事物是果。心与外境,有着因果不相离的关系,那末心如变化,外境也就变化了。如一个公司,很多人合股所成,如有人需要拆股,大则影响公司的存在,小也引起人事,或事业上的变化。心为一切事物如此存在的因素,当然就影响一切了。

当佛教传人中国,在宋代则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流,形成了三教各自的心性论,都讲一切都源于人的心性。陆王心学,有主观唯心论的倾向。如讨论这朵花是心识所现起的,不见这花时,有没有这朵花存在,有人就说:在我注意时,就有这花相现起;若不注意时,这花相就隐而不现了。这样的说法不圆满,因有众多的境相,在不认识他时,还是存在而不容否认的。

佛教的阿赖耶识说,为客观的唯心的倾向。有妄心即有妄境,山河大地等的一切境相,都是赖耶顿变顿现的。阿赖耶识,是妄识,刹那刹那的生灭如流;摄持的种子,也是刹那生灭,瀑流那样的恒转。以虚妄分别摄持种子为依,依此而现起一切,一切唯识现。六识去分别时,依这境相为本质而现影像相。不起六识分别时,也还是有这些境相存在的。赖耶识的执受境界,对于六境的分别,是客观存在的。赖耶所变的境界,对于赖耶,还是唯心所现的。

《大乘起信论》在思想体系中,属于绝对的真常唯心论,不但妄境依于妄心,妄境妄心,又都是不离真心而现起的。一切的事相与理性,杂染与清净,统摄于真常心中。而《起信论》说明唯心的理由,与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并无差别。

《大乘起信论》中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这段话的意思是:三界所有的一切事物,唯是自心所造作的虚妄不实。既是唯心所作,所以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并不像通常人的认识,以为有离心的外境。这是因为三界一切法,无非是从无明妄心所起的妄念而生的。这个妄念即无明业相,业识。有妄念心即有妄境现起,也即有心境分别,当心境分别时,这一切都还是自心分别自心。通常以为认识到的,是离心外在的,不知一切分别,都是分别自己的心念,并不是真有什么外境,可为自心所分别。如蜘蛛吐丝成网,而又往来于网上一样。自心分别自心也是这样,所以说: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自心分别自心,实是自心现分别时,即有所分别于自心中现,并非自心对于自心,确有所见所取相可得。但常人,不觉分别自心,总以为是分别外境,实有外境相可得了。所以,世间的一切六尘境界,都是依众生的无明妄心而得住持的。一切境界,依妄心而住持,依妄心为依止,依妄心而安立。依无明妄心而有的,并没有它的实质性,所以一切法,如镜中像一样,无体可得。镜中的像,不是实有的,而是依镜而安立的,影现于镜中的。见镜像时,似乎见到镜中有像,实是自见面貌的假相,所以可知心外无境,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作,虚假不实,如镜中花,水中月,这样一切都是虚妄的,都只是唯心所变,如是虚妄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如此心生,如此法生;如此心灭,如此法灭。法是依心而存在的;本无外境而现似外境,全出于妄心的幻现。所以说三界虚伪,唯是一心。

《起信论》从众生心有觉与不觉义说起,综合主观、客观、真常的三类唯心说,真能悟入真如理性时,唯一真心,而到达绝对唯心的实证。不过这与后期唯识学也有共通处,瑜伽行派讲一切唯识,八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里讲一切唯识所现,但识也是妄,也无自性,这时人已证到万法已归于一识,这是以前的唯识学所讲,但一又归于何处呢,则当人证到这自证分时,则达到真常不变,无所住的真心了。由此可知真常唯心论与虚妄唯识论,从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最后所达到认识还是很相近,很一致的。这种万法唯心(识)的思想对后来佛教建立心性论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后来大乘佛教的禅宗思想及净土宗思想,以及学人的修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信息来源:摘自《邢台佛教》)

\

编辑:纤尘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

  • 普贤行愿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