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专访济群法师:当今弘法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19-11-15 10:35:05作者: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生活禅不仅是生活

《禅》刊:法师这几年非常忙,却推掉繁忙法务,来生活禅夏令营做法布施,是什么因缘推动您一次次来这里弘法?

济群法师:我1993年到这里讲课时,刚开始面向社会弘法不久。当时我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任教,和台湾佛教界接触比较多,受其理念影响,觉得弘扬佛法一定要走向高校,走向社会。

弘法是出家人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代表社会的需要。净慧老和尚重视弘法,柏林寺夏令营提供了这样一个因缘,我也很乐意参与其中,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结缘。

《禅》刊:净慧老和尚经常说,第一届夏令营授课的老师们,后来大都成为一方化主,并给营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汉传佛教在太平天国后,不断遭到破坏,文革期间尤其严重,可以说是在废墟上恢复起来的。经过30 年的发展,硬件建设基本告一段落,那么软件上,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理念?

济群法师:生活禅的理念,和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在思想上应该说有某种连接。佛法要走向社会,必须落实到生活中,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唯有被社会接受,佛法才有生存的土壤,才得以广泛流传。这种认识代表了近代以来佛教发展的需要,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和大德长老,都以不同的方式为之努力。生活禅的倡导,在这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近代以来,大陆佛教历经种种灾难,刚从比较荒芜的状态下恢复起来。总体来看,教界很多人的认识还跟不上,多数寺院仍停留在传统观念,停留在建寺院、办法会等传统项目。净慧老和尚具有时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根据佛法在当代弘扬的需要,提出生活禅的理念,这对佛教在现代的弘扬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对佛教走向社会,让更多人认识佛法,参与弘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刊:生活禅理念提出20 多年了,发展也好,推广也好,您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或进一步完善?

济群法师:关键在于我们对“生活禅”有什么样的定位。如果定位在结缘,或定位于佛法在现实社会的运用,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佛法,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做得非常成功。每年成就这么多人,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这样一种方式,接触佛法,建立信仰,乃至出家修行,并且持续了二十年,可以说功德无量。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希望生活禅在修行上形成一套有系统、有次第的内容,那么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要做一些延伸和提升。我觉得,可以和佛教传统的禅法相结合,在生活禅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大众通过禅修实践,深化对佛教的认识,进而在心行上有所体证。

弘法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禅》刊:生活禅在社会、在居士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但在教界来看,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老和尚提出生活禅当然有它深厚的背景,但我们在弘扬时没有把有些传统的禅法展现出来,或说力度还不够,所以显得不够深入。

济群法师: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系统化,让大众了解佛法修学的核心要素,从而对佛法有整体认识,而不仅仅在某个局部契入。二是次第化,修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次第,没有基础的接引固然不行,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就难以满足一部分人希望继续深入的需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后续服务还没有配备到位。

《禅》刊:您认为,在弘法过程中急需做的是什么?弘法的重点在哪?

济群法师:最迫切的,是需要培养出一批弘法人才,确实有见地,有实修,也懂得如何面向时代弘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针对佛教发展和社会大众的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在见地上怎么培养,在实修上怎么培养,在弘法能力上怎么培养。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担当续佛慧命的责任。而不是无计划、无目的、无次第地做着,也不管别人学了有没有效果。

至于说到重点,我觉得,教界需要真正认识寺院的职能,那就是内修和外弘。寺院是成就出家人用功办道的场所,也是开展教育、弘扬佛法的平台,包括对四众弟子的教育,也包括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要完成这一目标,既需要常规化的活动,也需要非常规化的活动。

所谓常规化,类似基督教的做礼拜。每个寺院有责任为大众提供常规的宗教生活,以此满足信众的信仰需要,并使他们对佛法的认识得到提升。所谓非常规化,即每个道场要发挥不同特色,对信众进行引导,或侧重某一宗派的修学,或侧重禅修,或侧重慈善,形成较为深入的修学体系。这样的话,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佛教的局面。

如果光靠几个寺院在做,面对整个社会的需求,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目前这些弘法活动都是各自为政,没有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也难以提供进一步的后续服务。如果仅仅定位在短期结缘,作用是比较有限的,无法真正满足大众的修学需求。

作为当代的出家人,我们不仅要明确内修外弘的本分,更要共同探索佛教在当代的弘法思路,以期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有效的服务。

什么人更容易接受佛法教育

《禅》刊:法师的实践在汉传佛教界起了表率作用。与其叹无人,不如培养人。您身边的出家师父素质高的人才很多。如果从根本上去了解佛法,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教育,是有基础的还是越空白越好?

济群法师:僧伽教育会受到道场传统观念的影响,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而在居士教育这一块,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相对来说,落实起来就没有多少干扰。

我们通常以为,受众的学佛时间越长,教育起来越容易。事实往往相反,有时可能没基础更容易契入。如果对方已经形成固有的观念方法,而这些观念方法又是错误的,反而会成为修学障碍。

生命就是一个产品。我们现有的是凡夫品质,而学佛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这个品质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传承过程中,受不同地区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方便越来越多,引导修学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所以,现代人学佛既方便,又不容易。面对汪洋大海般的知识,多数人都不得要领。或是执著一端,以偏概全;或是四处涉猎,浅尝辄止。

佛法在弘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机设教,这固然没错。但在无量法门的背后,其实可以找到共同的东西。就像一棵树,不管有多少枝叶,树干就一个。如果抓住树干,再来了解枝叶就很容易了。否则,总是从这个枝到那个枝,虽然了解到很多枝叶,最终却还是不得要领。

佛法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各自又有众多宗派,但不外乎是解脱道和菩萨道,前者强调自觉,后者强调自觉觉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归纳为一条道路——那就是觉醒之道。从这个点上来认识,佛法就简单了。

《禅》刊:法师自1997年就开始培养人才,包括办菩提书院。老和尚在2011年黄梅老祖寺开生活禅研讨会时,也提到您的做法,即主动从寺院围墙里走出去。您弘法的时候,语言转换方面做得非常好,让现代人都能听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济群法师:这几年,我在教育和弘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重点是为大众提供一套修学模式,即如何学佛的方式方法。包括菩提书院,目的也不是建立什么团体,而是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进入修学之路,又如何走上正轨,主要是提供这样一种服务。

在弘法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佛法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对应的,则是教界在弘法方面的普遍薄弱。即使开展一些弘法活动,也往往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能给信众提供系统引导。多数提供的只是一个点,比如这个教你坐禅,那个教你念经,诸如此类,缺乏系统和次第。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为之努力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

  • 普贤行愿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