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专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江法师专访
2010年3月4日晚8点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妙江法师,在全国“两会”期间,就佛教与现代社会相关问题,接受了本网独家专访。 如何让现代人的道心更加坚定 妙江法师生长在一个山西的佛教家庭里,于60年代出家,到现在已近40余年,亲身感受到佛教的生存环境以及佛教界自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师在感恩同时,用“喜忧参半”四个字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法师讲到,建国60年的前30年,政治、战争、运动都给佛教界带来了很多挤压,但这就好比一颗在夹缝中生存的苗草一样,生存环境越是逼仄,根系越发达,生命力越顽强,那时候只要是有信仰的人,信心、信念都非常坚固。 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方面环境的发展,出家人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丰衣足食,而“贫寒生道心,饱暖生闲心”,现在人们的道心却不像从前那么根深蒂固了,现在是开放展现的时代,就像阳台上花盆的花草,没有多大的抵抗力,还滋生出了好多不良现象。如何能教人们的道心更加坚定呢?法师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宗教界政协委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山林佛教走进社会人群 从山林清净地到风景名胜区,从闭门清修到接触成千上万的香游客,僧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关系更加复杂,如何面对这一现象,不仅是五台山,也是许多名寺古刹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作为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的妙江法师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过去祖师大德修建寺庙,往往会选择人烟稀少、远离尘嚣的地方深山老林,听不到鸡鸣犬吠,闻不着哀乐哭笑,这才是修行的寂静处,而现在越是远离人烟的地方涌入的人越多,这就是环境的一大改变。过去的出家人修的东西并不复杂,每天就是除念早晚功课外,诵三部经,没有多少书去看,也没有多少经去听,生活很辛苦、很朴素,就是靠一代一代地维持下来的。而现在名山变成旅游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纷至沓来,这对于僧人的修行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作为一名出家人,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应对这个情况,否则就会成为这个社会、乃至于佛教界淘汰。 对五台山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有缓冲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它有半年的淡季,另一方面,五台山比较有影响的那些中心寺院接待的人很多,而另外一些寺院、下院往往处在边远地区,有些人愿意为社会服务,与大众交流,广积善业,就可以住在中心寺院,有些人愿意清修,就可以住在边远的寺院。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出家人要根据现有的条件,自己控制把握,“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时,这个情况也有好的一面,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发挥佛教独特的慈善作用 妙江法师认为,佛教走入人间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他讲到,自古以来,佛教寺院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都是可相信、可依赖的避难地,在战争来袭时,在瘟疫肆虐时,来到寺院避难,人们不仅能使身体上的痛苦得以缓解,还能得到心理上的慰藉,这就是寺院的一种独特的作用,从历史上看,佛教寺院替国家、社会分忧解难的事情非常多,在几千年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百姓的拥护,五台山里多少古刹、古迹,它们历经沧桑却依然保存至今,这就是一种见证。 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上一些不顺心的事,来到寺院倾诉,经过出家人的开导,往往烦恼就减轻了,佛教在社会人心教化上起到的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无形中就为社会做了好多事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朝山礼佛之风渐盛如何引导正信是关键 五台山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的根本道场,因此每年高考前夕都有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前来朝拜,祈求菩萨保佑学业顺利,这一现象在近几年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妙江法师认为,人们拜佛,是希望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精神的安宁,这其实是一种内心向上、向善的表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法师认为,这就要靠正法的弘扬。往往一些早就有心向佛的人,对佛法有所了解,他们在朝山礼佛中的心态会更加平和、更有耐心,和僧人们的交流中获益良多,而更多的人是盲目的,对佛教缺乏了解,然而文殊智慧无处不显。 法师讲到,以前人们朝山,从北京到五台山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一路上遭受着奔波劳累,风霜雨雪,身灾病难,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五台山,往往会在山里把沿路的寺院都看遍,都拜遍,所以过去说“道行”,在道上就修行了,在道上就得到好多有益的东西,学到好多的知识。而现在人去五台山往往一天就能来回,到了寺院,磕完头烧完香就走,人来了,心没来。所以最好的朝山,应该空出两天到三天的时间,多了解一些知识,最起码知道烧的什么香,磕的什么头,许的什么愿,多和僧人们交流探讨,才能加深互相了解,对佛教有所正知正见。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