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格局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9-11-12 10:41:35作者: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格局的演变.jpg

  从两晋开始,佛教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中国佛教所接受,而是把佛寺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思想的是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个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此,祠堂、民居如此,庙堂、道观也是如此。所以中国佛寺从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祭祀祖宗的元素,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齐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寺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隋唐以后,造巨型佛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院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七堂制度已成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厨房、斋堂、茶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禅堂、云水堂等,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用。    此外,隋唐之后,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为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种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的山水人文气息,使佛教寺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活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

  • 普贤行愿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