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中国佛教

发布时间:2019-11-13 10:38:25作者:普贤行愿品念诵网

  ──三十三年在复旦大学社会系讲──

\

  一 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 理论  1. 因缘生果  2. 本性空寂  3. 名相假立  4. 中道真实  乙 事行  1. 神秘倾信  2. 僧团律行  3. 禅悟会通  4. 学思论辩  丙 目标  1. 人间进善  2. 后世超生  3. 涅盘解脱  4. 法界圆明二 中国佛教之变质三 中国佛教之改进  一、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理论  今讲中国佛教,先应说明佛教的理论,理论中又分为四:  1.因缘生果 佛教看宇宙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产生这种结果的是因缘。因缘的定义很多,然简括言之,不外是:由此而生彼谓之因,依此而成彼谓之缘。因缘的定义既明,现在当就宇宙诸现象以明因缘生的果。例如此时盛开的梅花树(果),它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也不是本来有。在它长成之前,必先有梅树种子(因),仅有此种子,也还不足使它长成为树,所以次须具备日光、水分、土壤、空气、人工等诸条件(缘)。梅种子与上述诸条件一旦发生关系后,乃渐成为今日所见的梅树。故长成梅树的种子称做因,而促成种子发育长成的诸条件乃谓之缘。梅花树果的生成既是由于因缘,由此类推,梅花树以外的宇宙诸现象,也莫不都是由于因缘而有,故说宇宙诸现象是因缘和合所生成的结果。  2.本性空寂 宇宙现象既是因缘的果,那末它们的本性一定是无了。这一说,诸位初听也许觉得离奇,但我想一经说明,定能明白。如这张讲台,分析它的构成因素,不外木料(因)、洋钉、油漆、人工等(缘)。质言之,桌子之成,由于上述诸因缘的结合。所以如果我们将这些因缘分散拆开,或它们根本没有和合的机会,那桌子还有存在的可能吗?桌子既非实在有或本来有,那它的自性自然是无了。桌子既如此无自性,我们就可类推桌子以外的宇宙诸现象也莫不如此──无自性。  3.名相假立 我说桌子没有自性,并非否认桌子形态的存在。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将此弄清楚,便觉佛理与事实不符了,例如有人问我,你们研究佛学的人开口讲空,闭口说无,但为什么还吃饭睡觉呢?怀著这样疑问的人,显然没有弄清楚佛教说空的真义,因为佛教说空,是指诸现象因缘和合故无自性,而非否认现象的存在。吃饭睡觉是人生现象,和尚又安能例外。所以经中说:“妙有不有,真空不空”,便是这个意思。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又非常的多。我们生长其间,如果不给予名称的区别,则结果必混乱得不堪设想。因此,有张三李四和桌子椅子等的名相产生,名相不过是为人便利而设立,它非即现象自体,所以说名相是假立的。  4.中道真实 有一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说,宇宙间无一现象不从因缘生,既从因缘生,其自体当然是空。而且识别其存在之名相又必是假立,故称为中道。中道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换言之,每一现相有二面:一是我们眼等所能见得到的存在形态,一是我们虽不能见而能思想到的因缘关系,此外别无实体。这种道理的综合,佛教便称之为中道,这中道的道理,不因时间空间之不同,人智之高下而有变更,故为真实。  乙、事行  以上所述是佛教的理论。但有了理论必须要有行动,故紧接著便讲事行。事行中又分为四:  1.神秘倾信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可知信在佛教上,如兴趣在事业上一样的重要。因为我们对佛教先须具备信仰,而后方能接受。佛之所说,每超出常人的思想,而若能认真地依著行去,又必有好反响,因此常人对佛教由普通信仰而渐带神秘倾向。此种转变,至秘密教兴起,尤觉显著。然从佛教本身看,此种转变,坏多好少。  2.僧团律行 由信而接受佛教,能依之实行的人,我们便称之为僧。但僧之原意为和合众,换言之:四人以上的佛徒团体乃得称为僧,所以僧即僧团。人众一多,其中不免要发生越轨行动,为了防止故制定戒律。戒者,消极的止其不当为,律者,是一切应作事业的规律。关于戒律,中国虽立有专宗,但律宗以外的一般僧侣亦须严守。从僧侣讲,最初守沙弥十戒,进而守比丘二百五十戒,最终进受菩萨戒。  3.禅悟会通 禅是禅那的简称,亦称为禅定,但在印度多叫瑜伽。这里所说的禅,并非单指禅宗,而是指比禅宗更广泛的三学中的禅定。禅那的本意是静虑,也就是说在静定中观察思虑,因此亦称禅观。禅定的种类极多,例如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宗门禅等。安般禅,即是依安世高所译之安般守意、阴持入经而修的禅法,其要旨在调息,由守意而摄心。其禅盛行于汉魏晋,为安世高所首倡。五门禅是根据佛陀密所译之五门禅法要略而修的禅教,其要旨近于五停心。五停心即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嗔的慈悲观,多痴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分析无我观。念佛禅,虽说后世的念佛由它产生,然念佛禅实非念佛,因修念佛禅的人注意点在禅而不在口念。慧远大师在庐山结莲社专宏念佛,但他在临终时说:‘我在定中三见净土与圣众’。既说在定中,那末他的念佛法门实即是“禅”了。念佛禅实著于慧远,后为昙鸾、道绰、善导诸人所力宏,结果乃演成今日的净土。实相禅所根据者,是禅法要略、中论、智论、法华、维摩诸经,为慧文、慧思、智者诸人所宏传。其要旨在即缘生法而见三谛实相,三智一心中得。三智即: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种智,了法无二的一切种智。一切智是空观所成,道种智是假观所成,一切种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观所成。智论的三智一心,是以一心三观而观一境的三谛所成。一境三谛是诸法实相,一心三观便是实相禅。上述四禅是依教理修的,但宗门禅重在自心参悟。宗门禅始于菩提达摩,要旨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之,宗门禅是顿悟禅。  4.学思论辩 上述的禅,实即等于普通的思考,也就是一种埋头实地研究的体验领悟工作。在此修学中一旦有了心得,便须出而觉悟他人,施设论辩。论辩主旨虽在破邪显正,然于激烈论难中,彼此常会发现新的真理,故佛教亦甚重视。为了思考周密及防止过失,乃有因明论式。上述的2.3.4.,用佛语说便是戒定慧三学。这三学在修学上是一贯的法则,倘缺此便非佛学。丙、目标  吾人虽有行动,若无目标,则等于无罗盘针的海船,故应讲佛教趣向的目标。这里又分四:  1.人间进善 佛教最初的目标在使人民善良,社会安定,国家康强。此中第一步须人民善良;佛典中教人民善良的方法很多,我也曾作过佛教人乘正法论。但为节省时间计,今只讲五戒善法以供参考:(一)不残杀而仁爱:佛教之不杀原不仅对人,而对一切生物也不残杀,故佛教之慈悲远非他教博爱所能比。但若依此彻底做去,便不能符合国法民情,故凡杀而能利益大多数人者,不受此戒限制,如除害虫杀敌寇等。其当仁爱者,如爱儿女,敬父母,尊师长,保护幼弱,和爱朋友,夫妇相亲爱,爱护国家民族,泛爱全人类,悯惜一切有情。(二)不偷盗而义利:人与人间财物的主权转移,必依正义,若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均谓之偷盗。偷盗,多由于赌博,闲荡,不事生产,不图立身等意志薄弱而起,故意志应使其坚强而从事生产。进一步,教育儿女,孝养父母,供奉师长,惠施幼弱,辅益朋友,分利亲属,交利国民,纳税以利国家。(三)不邪淫而礼节:现在各国多采一夫一妻制,若越此礼制,便为邪淫。淫乱多由于不尊重他人之人格,故防此应崇礼节。(四)不欺诳而诚信:人必待社会而后生活,而社会必待构成它的人类彼此诚信,乃能巩固。故社会安定,国家兴盛,实由于人民忠诚信义;而诚信之立,先戒欺诈。(五)不服乱性物品而调善身心:五戒末条本单指戒酒,但现时应该将它放宽点,如鸦片、烟草及各种含有刺激性的东西,均宜戒除。因为这些东西多能腐败身心,昏乱性情,因而做出越轨的行动。上述诸事固当戒,即衣食、劳动、休息、聚谈、研习、每日亦须有常度,身心方可健康。  2.后世超生 佛典中有业与轮回二语,业的定义是:吾人凭自己的意志不断的活动,活动的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习性,这习性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柢,支配自己的命运。从这支配命运一点说,名曰业报,或业果。业是永远不断起灭的,其活动若转一个方向 业果也随之而转换,故业果决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终了。因为死亡不过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循物理法则的聚散现象,生命既不限于物质,故吾人所造的业,不因身体死亡而消灭。吾人身死之际,业力便会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转变为另一方向、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产生。这种转换状态,佛家特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吾人的业力既非以现世为终了,那末吾人就应不以现生善良为满足,而进求后世的超生。  3.涅盘解脱 但是后世超生,无论如何高超,仍不免于轮回。怎样才得出轮回?这惟有涅盘解脱。涅盘本为梵文,意即解脱,即为离缚得自在。用现代语说:脱离囚奴束缚的生活,达到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详细点说:这束缚并非别人加之于我,原来都是自己找来的,解脱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脱祗须自己能觉悟。又因束缚是自己找来的,故解脱亦大不易,非自己从事于修养不可。修养方法,佛教向称有“八万四千法门”,然今无暇细说。解脱有二:(一)慧解脱:即从智识方面得解放。例如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乃至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般若即智慧,其意谓一面观察世相,深通因缘和合、无常无我之理,不受世俗杂念所缠绕;一面确认有高纯妙乐之理想世界,向上寻求。佛教各种“观”,都从这方面著力。(二)心解脱:即从情意方面得解放。意志的修养,主要是破我执,要下大决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隶。佛以为众生误认五蕴和合之幻体为我,既说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以这个假我为本位,一切活动都成了假我的奴隶。例如因舌而贪美食,因目而求美色,以及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见解所束缚而不能自拔等,佛以为此等均为我执发生的顽迷。感情的修养,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为本”。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实现物我同体的境界,对于一切众生,恰如母对婴儿,所有苦乐悉同身受。发挥这纯洁的爱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4.法界圆明 我们依上所述的话去修,必可得涅盘,然涅盘之大乘境界,即为法界圆明。佛每说到这境界,必勉吾人自证,故惟有已经自证的人,方能澈底了解它。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它是一种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宁无破坏,绝对通达无障碍,绝对自由无系缚的境界。  二、中国佛教之变质  以上所述皆是根本佛教,但佛教自入中国以来,无论在理论、行动、目标各方面都有改变。今举其显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报应与空幻中道:吾国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宗,服从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赏罚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缘生果义,一入中国即成庸俗的天神赏罚的三世因果报应说。六朝是道教兴起期,常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标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国,被人附会为虚幻消极。乙、神力信求与禅悟会通,信天神赏罚,故于佛菩萨亦视为神力而信仰希求。禅悟会通:则为适应儒道家哲学之成果,而产生宋明之理学。丙、后世超生与涅盘解脱:中国社会人事之复杂,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吾人生活在此种环境中,自不免生厌倦,想脱逃,所以由失意政客、失恋儿郎所汇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标上低者只著重后世超生,高者亦自求涅盘解脱而已。结果,社会事业无人过问,佛教徒被人误认为分利于社会。这样变质的佛教,吾人能听它长久下去吗?  三、中国佛教之改进  甲、因缘生果与空假中实:佛教所以有第一项变质,乃因国人根本没有了解因缘生果与空假中实的真义,故吾人应随时随地随人指正与讲解。乙、教团律行与学思论辩:对治从前偏重禅悟而末流愚昧的流弊,必须提倡持行律仪与精研学理。如每个佛徒都如此,则佛教决不会腐化。丙、人间进善与法界圆明:佛教精神原基于导善世人再进为与出世一贯之道,然因中国旧时环境关系,人们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化导世间,故弄成佛教与社会脱离的怪象。因此,我们应提倡善导人世,注重社会事业,改进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识水准,使能即由国家富强人间美善中,通达到法界圆明的佛境。(天慧记)(见海刊二十五卷八期)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

  • 普贤行愿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念诵网